2025年7月到8月,南通大学“铁军红迹青年说”实践团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这一主题,走进江苏多个红色场馆和基层地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该实践团采用“场馆研学 + 基层宣讲”的主要模式,在无锡、阜宁、盐城、淮安、苏州、南通等地打造了“访史、学史、讲史、传史”的完整实践流程。凭借青年的独特视角去发掘红色资源,并用创新的方式传递革命精神,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增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实践团走进众多红色场馆,借助馆内的实物、场景以及史料,探寻新四军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历程。在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日军侵占苏南东路地区” 的暴行史料,与“江抗东进抗日”展区里的枪械、水壶形成了强烈反差。1939 年叶飞团长带领部队东进、在黄土塘展开血战等经典战例,鲜活地展现了“星星之火可燎原”的坚定抗争信念;阜宁县铁军纪念馆中陈列的旧军装、战地电报,串联起了盐阜地区的战斗历程,让“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铁军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馆内详情。于梦雪 供图)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场馆。于梦雪 供图)
除了深入场馆探寻红色历史,实践团还积极开展基层宣讲活动,以分众化创新构建起精神传承的桥梁。在场景化共鸣方面,实践团注重联结青年成长实践。阜宁县铁军纪念馆内,实践团与高校学生围绕 “专业学习瓶颈”“团队协作难题” 展开对话,引导其将 “新四军攻坚韧劲” 转化为成长动力,提出 “实验遇挫时沉下心、团队协作时多补位” 的实践路径。南通市南郊社区的 “红色问答小挑战” 激发青少年兴趣,答对者获新四军主题徽章;接力朗读汤大娘军民情深故事后,全体学唱《新四军军歌》,“为了民族解放,为了阶级生存” 的激昂旋律,让红色精神深度扎根。
(小朋友正在学唱新歌。于梦雪 供图)
同时,实践团通过情感化互动,推动精神的代际传递。在无锡咏硕苑社区、苏州革命博物馆的宣讲中,实践团结合场馆实拍素材与红色视频,讲述 “夜袭浒墅关” 等战例。社区老人分享童年听闻的抗战往事,苏州本地参观者感慨 “家乡英雄让人自豪”,形成了代际情感共鸣。实践团还设计 “精神对照” 环节,将新四军 “露宿街头不扰民” 的纪律与当代青年 “志愿服务不添乱” 的准则并置,让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践行的日常规范。
(团队成员与社区老人的合照。于梦雪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凝聚了传承力量,更书写了时代答卷。从青年成长角度来看,这是一次从 “认知” 到 “践行” 的精神蜕变。此次实践成为实践团成员的 “精神必修课”。从无锡江抗东进纪念馆的 “烽火记忆” 到刘老庄纪念园的 “烈士壮歌”,从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 “勇敢誓言” 到社区老人的 “历史嘱托”,成员们对铁军精神的理解从文字转化为行动自觉。大家纷纷表示,将把 “坚韧不拔” 融入学业,把 “团结协作” 落实到团队实践,把 “为民服务” 体现在志愿服务中,以青春之力延续红色血脉。
在社会影响方面,红色基因实现了代际传递。实践覆盖近千人次,推动铁军精神在不同群体中落地生根。南通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手绘英雄卡片致敬先烈;盐城市未成年人保护站的儿童主动追问 “更多抗战故事”;阜宁、苏州等地的青少年将 “铁军精神” 列为成长动力;社区群众通过宣讲加深对地方红色历史的认知,形成 “老中青” 共学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正如南郊社区负责人所说:“这样的宣讲不是灌输,而是让大家自己走进历史、触摸精神,红色种子已经埋下。
(团队成员社区宣讲后的合照。于梦雪 供图)
而在模式创新上,该实践为红色教育提供了青年范本。实践团探索的 “高校实践团 + 地方红色场馆 + 基层社区” 联动模式,盘活了地方红色资源;针对不同受众的 “分众化宣讲”“趣味化互动”,破解了红色教育 “同质化、枯燥化” 难题;将 “铁军精神与当代需求结合” 的解读方式,让历史与现实接轨。这一模式为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地方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中的石刻。于梦雪 供图)
展望未来,南通大学 “铁军红迹青年说” 实践团还有着清晰的规划,将从多方面深化实践成果,助力青年成长。实践团计划从三方面深化实践成果:一是系统梳理新四军在江苏各地的历史脉络,挖掘更多地域特色红色故事,丰富宣讲素材库;二是创新“线上 + 线下”传播形式,将实践中的故事、感悟制作成短视频、图文等内容,扩大红色精神传播半径;三是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与地方红色场馆、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开展常态化红色宣讲与研学活动。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铁军精神,带动更多青年关注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坚韧不拔、担当奉献”的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于梦雪 魏妍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