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又在岁序交替之时如期而至。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本届盛典再度以线上的方式和大家相聚: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审委员通过线上会议集中评议、评选出最终榜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现场开奖,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宣读获奖颁奖词。1月23日晚八点,腾讯艺术对颁奖实况做全程播出。
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一如既往是佳作云集,共有16部年度华语戏剧精品入围提名。在最后的角逐中,共有9部作品突出重围,摘取包括最佳年度剧目在内的14项荣誉:其中,《活动变人形》与《尘埃落定》势均力敌,各获其三;《推销员之死》《人间正道是沧桑》紧随其后,俱得其二;其余6部剧目皆是荣获一项荣誉,较上届的分布呈现出更为均衡的态势。此外,本届盛典特设“华语戏剧最佳制作人”,对七位杰出代表以予嘉奖,以表彰优秀制作人对华语戏剧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令人关注的是,为体现演出行业的责任担当和广大戏剧工作者的文化使命,这些新一届盛典的新景象,全面展示出2021年华语戏剧的新景观、新动态。
《深海》
反映出华语戏剧焕然一新的面貌
围绕这一节点,弘扬革命精神的戏剧作品,构成了中国戏剧乃至华语戏剧一道美丽的风景。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深海》等十部作品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行业影响,是这道风景中最动人的亮色既是专家对它们的肯定,也是盛典对它们的致敬。
与此同时,华语戏剧越来越倾向于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寻找内容支撑,把目光投向了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审美的经典作品,并通过观众市场的不断认同而获得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本届盛典中最终突围的9部作品中,有5部是根据中国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改编,占据一半以上比例,凸显了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在本年度华语戏剧创作、演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仅在揭晓的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旋律作品的“出圈”、中国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戏剧改编是当下华语戏剧发展的新热点;而且在盛典举办的线上论坛中,我们特别邀请的论坛嘉宾聚焦目前戏剧存在的一些现象、分析讨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共同分享和思考他们的独特见解。
《深海》
展现出华语戏剧多元发展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和戏剧版图的扩大,华语戏剧在制作运营模式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这一状况也体现在盛典的布局中来。
国有院团在主旋律作品演出创作上的优势毋庸置疑,常规版块9部优胜作品中也占据4个名额,接近过半,充分体现了国有话剧院团的强劲实力。
民营演出公司的崛起和壮大也是当下行业发展的动向。疫情的到来打破了演出市场的旧格局,演出市场对优质内容产品的强烈需求给民营团体的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使得一些原本就实力不俗的民营公司有了更大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央华戏剧”“九维文化”“驱动传媒”“鼓楼西”等民营品牌都在市场和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本届盛典的舞台上,民营出品占据3部,比例达三分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盛典选出的七位“华语戏剧最佳制作人”,更是有四位来自民营公司。
此外,剧场方对演出制作的参与也成为近年新的发展方向。剧场运营方参与演出内容产品的制作,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场地优势,而且其长年处在营销一线,熟知观众,在内容策划与产品营销上深谙市场规律。在本届盛典中的脱颖而出的两部作品——《活动变人形》由广州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制作,《人间正道是沧桑》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正是这种制作、运营模式产生的优秀代表。
《活动变人形》
勾勒出华语戏剧三足鼎立的图景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华语戏剧的三大重镇,三地既是戏剧的消费市场,更是戏剧人才、创意制作、传播推广的集散中心。
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的优胜榜单,9部作品全部集中于京、沪和粤港澳湾区:受疫情影响,戏剧演出时有暂停、延期的北京依然有三部作品上榜,彰显了其作为中国文化中心不可取代的地位;演出行业逆势大幅增长的上海,有5部作品榜上有名,显示出上海戏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雄厚实力;粤港澳大湾区,跑出了本届盛典中的最大黑马——《活动变人形》(荣获包括“最佳年度剧目”三项荣誉),成为三地中的后起之秀。
有戏剧专家预言:中国剧场演艺,最终将会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纽带的大珠江三角洲三大核心区域为动力,以各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点,辐射数量庞大的三、四线城市的剧场演艺分布。本届盛典,恰恰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幅华语戏剧“三足鼎立”的图景。
《活动变人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