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用户滴滴打车更贵 新华社:给个解释

打车越来越贵,司机赚钱却越来越难……日前,部分网约车平台呈现出来的乱象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在司机端,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约车平台抽成超过20%,有时甚至高达50%。而对于具体的抽成标准,相关平台讳莫如深。

  在乘客端,据统计,滴滴用户月活用户超过4亿,不少用户反映,打车越来越贵,而且完全相同的软件和路线叫车价格却不一样,实际价格好像每次都比预估价格贵了一点点,甚至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打车的费用也存在差异,涉嫌通过算法进行大数据“杀熟”。

  苹果用户打车更贵

  在乘客端,有相关证据表明,部分网约车平台在利用复杂的大数据算法“杀熟”。

  “相同的软件和路线,价格不一样?是不是歧视我?”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都表示有过类似遭遇。

  据半月谈记者跟踪调查,消费者对网约车的不少吐槽都得到了验证,网约车计费乱象丛生,背后是苛刻复杂的规定以及套路升级的“算法收割”消费者。

  首先,使用不同品牌的手机,获得的打车服务和价格有所偏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金云带领团队在国内5个城市进行了800多次打车测试后发现,当用户选择一键呼叫“经济型+舒适型”两档时,与非iPhone手机用户相比,iPhone手机用户更容易被价格更高的舒适型网约车司机接单,比例为非iPhone手机用户的3倍。

  同时,孙金云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iPhone手机用户平均只能获得2.07元的优惠,显著低于非iPhone用户的4.12元。

  其次,不少平台的实际价格比预估价格都要贵。

  孙金云介绍,通过对软件的预估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发现,以上海为例,“滴滴打车”的实付价格与预估价格的差值相差最大,达到18.5%;其次是“美团打车”,高出了9.7%;“首汽约车”排名第三,为7.6%。

  据上海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介绍,计时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平台的计算方式上。一些平台只要到了1秒就会计算为1分钟,这样偏差就高达59秒,对消费者不利。同时,一些平台的计费规则极为复杂,不仅划分为早高峰、晚高峰、夜间以及其他时段,每个时段还有复杂计费方式。涉及跨越两个不同时段的行程的计算方式更为复杂,远非一般消费者能够了解。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指出,近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套路正在不断升级,从1.0版本的“熟客卖高价”开始,利用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全方位收集的优势,升级成为基于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2.0版本“杀熟”。

  网约车司机叫苦不迭

  跑的单越来越多,司机赚的却越来越少?日前,针对网约车平台存在的怪现象,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让网约车司机感到为难的是平台服务费,即乘客实付车费和司机实收车费之间的差额。

  据多位网约车司机表示,网约车平台向司机收取服务费(抽成)理所应当,但是最近平台对司机的抽成比例明显越来越高,少则20%至25%,经常会在35%左右,最高甚至达到50%。另外,平台抽成不是固定数字和比例,司机在日常接单时并不清楚其中的“猫腻”。

  面对这样的“平台霸权”,网约车司机们被“困在系统里”,乘客也只能以更高的价格换取服务。

  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网约车平台作为营利性机构,收取服务费无可厚非。但抽成比例到底该是多少?抽成应该如何计算?到底怎么平衡各方利益?

  面对媒体质疑和公众关切,网约车平台依然对关键问题讳莫如深,将其视作无法示人的“商业底牌”,企图继续含糊其词中“牟暴利”。

  对于网约车具体抽成规则,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4月份,在滴滴上线的“有问必答”栏目中,滴滴相关高管曾表示,在2018年的第四季度,滴滴对司机的平均抽成是19%。不过,陆续有相关报道证实网约车司机的实际抽成高于这一比例。

  2019年,有关部门曾发文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主动公开定价机制,保持加价标准合理且相对稳定。但直到现在,仍没有一家网约车平台向公众给出合理解释。

  合规监管在路上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2000家从事网约车相关业务的企业。其中,57%的网约车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之内。从行业分布来看,网约车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5%;其次是租赁业和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分别占比21%、17%。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的网约车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有超过430家,占比20%;其次是北京,有超过300家,占比15%。另外,上海也有近29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网约车相关企业数量自2014年开始增加,2016至2018年间迅猛增长。其中,2017年增长超过450家相关企业,为历史最高。

  面对出行市场的巨大“蛋糕”,以及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滋生的乱象,监管部门也在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以构建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

  今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28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就网约车相关问题提出了对应举措,包括引导平台合理化抽成等问题。

  4月29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将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公开定价机制,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网约车合规发展,统筹用好数字监管、信用监管、执法检查、行政约谈、通报警示等各种监管手段,切实拿出管用的实招和硬招,督促企业加快整改,提升网约车合规水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